袁隆平谈转基因2篇
时间:2011-09-29 点击:0次
之一:政府应慎重批准转基因植物商业化
来源:21世纪经济报道
钟良长沙报道
“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?” 这是美国经济学家布朗质疑中国的命题。
“高科技养活中国人!”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向本报记者表示,粮食问题不仅关系“三农”,更关系国民经济的命脉;粮食库存不仅具有应急和战略储备的功能,也是国家的调控手段。
而就在此前几天,“杂交水稻之父”袁隆平指导的超级稻第三期,隆回县百亩试验田亩产达到926.6公斤。
27日上午,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所的办公室里,袁隆平就耕地保护、粮食安全、转基因食品以及超级稻在世界上的推广等问题,接受了本报记者以及南方日报记者近一个小时的联合专访。
对农民的补贴方式要改变
《21世纪》:伴随城市化的加快,城市用地一直在侵蚀耕地。随着单产的提高,18亿亩耕地红线还需要坚守吗?
袁隆平:红线肯定是不能突破的。因为单产虽然增加了,但是人口一直在增加,而耕地则不会增加。
我们的耕地面积已经没有18亿亩,少了3000万亩,这是美国测出来的。形势非常严峻。中国人口这么多,唯一的办法是提高单产。
《21世纪》:现在CPI这么高,如果要增加农民收入,可能就要提高粮食的收购价。如何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?
袁隆平:粮食是百价之基,粮食一旦涨价,别的都会涨价,所以粮食不能涨价。
政府现在给了农民很多补贴,但方法要改进。现在是按田亩补贴,比如在湖南,一亩田补贴100来块钱,但是对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作用不太大。
我建议,不依田亩为标准来补贴,而是以产量为基准来补偿农民。政府以比较高的价格收购农民的粮食,以平价供应给市场。这是最好的办法。
有人就担心了,如果农民以低价购买市场上的粮食,然后再以高价卖给国家进行投机倒把呢?这个完全不用担忧,因为农民买出的是稻谷,能买回来的却是稻米。
《21世纪》:农民种粮积极性很差,耕地抛荒严重。耕作方式是否要改变?
袁隆平:应该搞农业合作社、种粮合作社的方式,组织农民种粮。现在有些地方已经开始起步了,农民可以加入合作社,提高种粮效益。
《21世纪》:中国杂交水稻往世界推广情况如何?
袁隆平:去年我们杂交水稻在全世界的耕种数已经有5000多万亩了,今年大概可以到6000多万亩。地区主要是在印度、越南、菲律宾、孟加拉还有美国。
美国已经有600万亩杂交水稻田,占了该国1800万亩耕地的三分之一。去年给了我们350万美金分成费,今年是400万美金。
明年可以种到50万亩
《21世纪》:你估计“Y两优2号”从实验到全方面推广到全国,还需要多久?
袁隆平:新品种的推广,首先要通过省里品种联会审定才可以推广,超级稻第三期“Y两优2号”现在已经通过省级的审定,下一步是通过国家的审定就可以向全国推广。我估计,今年生产种子,明年可以种到50万亩。
《21世纪》:现在对农药的滥用以及化肥的过度试验,让人担心农产品安全。“Y两优2号”使用了超级肥。你如何看待化肥的作用?
袁隆平:在第二期800公斤的目标实现之后,要在此基础上提高到900公斤,难度越来越大。能够提前4年实现这一目标,得益于“三良配套”,即良种、良法和良田。
良种是核心,良法是手段,良田是基础。第三期超级水稻有一个特别的地方,就是使用了超级稻专用肥,这个专用肥起了很大的作用。
我们用的超级肥,是有纳米技术在里面,这样肥料的利用率高一些,就被植物吸收得多一些。一般的肥料,如氮肥,利用率只有30%。超级肥可以达到50%左右。
其实,化肥并不污染环境,也不危害健康,只是增加植物的氮磷钾等营养成分。
现在所谓绿色食品,不施化肥,或者单单只施农家肥,产量上不去。真正要使产量高,化肥是一大突破。
《21世纪》:考虑到粮食食用安全,以及对转基因食品的恐慌,现在绿色食品大行其道。你如何看待?
袁隆平:首先说明一下,“Y两优2号”不是转基因产品。但是我觉得转基因应该研究。
抵御病虫害,最好的办法就是培育抗病虫害的品种。而最有效的办法是转基因品种(笑)。2008年,我全面考察过抗病虫害的转基因品种,使用效果很好。但是,人们觉得,虫吃了都死,人吃了会怎么样呢?这个完全可以理解。
我个人认为,政府应该特别慎重批准转基因植物商业化。科学家不能完全、预知对生物进行转基因改造,有可能导致何种突变而对环境和人造成危害。虽然实验非常成熟,但其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,或许要在未来几代人后才显现。
但对转基因,也不能一概而论,有的转基因试验只是为提高产量。
比如,按进行光合作用途径的不同,植物分为碳4、碳3等类型。碳4比碳3光合效率高30%-35%作用。
水稻、小麦是碳3植物,在高温、强光下容易产生光抑制,光合作用减弱。与碳3植物相比,玉米、高粱等C4植物具有更高的光合效率,而且在强光、高温、低温等逆境条件下有较好的防御反应,能保持较高的光合作用。
所以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是,把玉米的高光合效率基因导入水稻的基因。这也是转基因。
来源: 21世纪经济报道
钟良长沙报道
“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?” 这是美国经济学家布朗质疑中国的命题。
“高科技养活中国人!”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向本报记者表示,粮食问题不仅关系“三农”,更关系国民经济的命脉;粮食库存不仅具有应急和战略储备的功能,也是国家的调控手段。
而就在此前几天,“杂交水稻之父”袁隆平指导的超级稻第三期,隆回县百亩试验田亩产达到926.6公斤。
27日上午,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所的办公室里,袁隆平就耕地保护、粮食安全、转基因食品以及超级稻在世界上的推广等问题,接受了本报记者以及南方日报记者近一个小时的联合专访。
对农民的补贴方式要改变
《21世纪》:伴随城市化的加快,城市用地一直在侵蚀耕地。随着单产的提高,18亿亩耕地红线还需要坚守吗?
袁隆平:红线肯定是不能突破的。因为单产虽然增加了,但是人口一直在增加,而耕地则不会增加。
我们的耕地面积已经没有18亿亩,少了3000万亩,这是美国测出来的。形势非常严峻。中国人口这么多,唯一的办法是提高单产。
《21世纪》:现在CPI这么高,如果要增加农民收入,可能就要提高粮食的收购价。如何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?
袁隆平:粮食是百价之基,粮食一旦涨价,别的都会涨价,所以粮食不能涨价。
政府现在给了农民很多补贴,但方法要改进。现在是按田亩补贴,比如在湖南,一亩田补贴100来块钱,但是对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作用不太大。
我建议,不依田亩为标准来补贴,而是以产量为基准来补偿农民。政府以比较高的价格收购农民的粮食,以平价供应给市场。这是最好的办法。
有人就担心了,如果农民以低价购买市场上的粮食,然后再以高价卖给国家进行投机倒把呢?这个完全不用担忧,因为农民买出的是稻谷,能买回来的却是稻米。
《21世纪》:农民种粮积极性很差,耕地抛荒严重。耕作方式是否要改变?
袁隆平:应该搞农业合作社、种粮合作社的方式,组织农民种粮。现在有些地方已经开始起步了,农民可以加入合作社,提高种粮效益。
《21世纪》:中国杂交水稻往世界推广情况如何?
袁隆平:去年我们杂交水稻在全世界的耕种数已经有5000多万亩了,今年大概可以到6000多万亩。地区主要是在印度、越南、菲律宾、孟加拉还有美国。
美国已经有600万亩杂交水稻田,占了该国1800万亩耕地的三分之一。去年给了我们350万美金分成费,今年是400万美金。
明年可以种到50万亩
《21世纪》:你估计“Y两优2号”从实验到全方面推广到全国,还需要多久?
袁隆平:新品种的推广,首先要通过省里品种联会审定才可以推广,超级稻第三期“Y两优2号”现在已经通过省级的审定,下一步是通过国家的审定就可以向全国推广。我估计,今年生产种子,明年可以种到50万亩。
《21世纪》:现在对农药的滥用以及化肥的过度试验,让人担心农产品安全。“Y两优2号”使用了超级肥。你如何看待化肥的作用?
袁隆平:在第二期800公斤的目标实现之后,要在此基础上提高到900公斤,难度越来越大。能够提前4年实现这一目标,得益于“三良配套”,即良种、良法和良田。
良种是核心,良法是手段,良田是基础。第三期超级水稻有一个特别的地方,就是使用了超级稻专用肥,这个专用肥起了很大的作用。
我们用的超级肥,是有纳米技术在里面,这样肥料的利用率高一些,就被植物吸收得多一些。一般的肥料,如氮肥,利用率只有30%。超级肥可以达到50%左右。
其实,化肥并不污染环境,也不危害健康,只是增加植物的氮磷钾等营养成分。
现在所谓绿色食品,不施化肥,或者单单只施农家肥,产量上不去。真正要使产量高,化肥是一大突破。
《21世纪》:考虑到粮食食用安全,以及对转基因食品的恐慌,现在绿色食品大行其道。你如何看待?
袁隆平:首先说明一下,“Y两优2号”不是转基因产品。但是我觉得转基因应该研究。
抵御病虫害,最好的办法就是培育抗病虫害的品种。而最有效的办法是转基因品种(笑)。2008年,我全面考察过抗病虫害的转基因品种,使用效果很好。但是,人们觉得,虫吃了都死,人吃了会怎么样呢?这个完全可以理解。
我个人认为,政府应该特别慎重批准转基因植物商业化。科学家不能完全、预知对生物进行转基因改造,有可能导致何种突变而对环境和人造成危害。虽然实验非常成熟,但其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,或许要在未来几代人后才显现。
但对转基因,也不能一概而论,有的转基因试验只是为提高产量。
比如,按进行光合作用途径的不同,植物分为碳4、碳3等类型。碳4比碳3光合效率高30%-35%作用。
水稻、小麦是碳3植物,在高温、强光下容易产生光抑制,光合作用减弱。与碳3植物相比,玉米、高粱等C4植物具有更高的光合效率,而且在强光、高温、低温等逆境条件下有较好的防御反应,能保持较高的光合作用。
所以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是,把玉米的高光合效率基因导入水稻的基因。这也是转基因。
之二:超级稻明年可达50万亩不含转基因
来源 南方日报

昨日上午,“杂交水稻之父”袁隆平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专访,就公众关心的转基因食品、耕地保护、粮食安全以及超级稻在全世界的推广等问题进行了阐释。
水稻不打农药不能存活
南方日报:亩产900公斤的超级稻是否含转基因?
袁隆平:我们的超级稻绝对不含转基因。目前转基因有抗虫抗病的,来自细菌,叫做“毒蛋白基因”,人吃了会怎么样?又不能由人试吃,只能用小白鼠来做实验,但人是人,小白鼠是小白鼠。大家对“抗病抗虫的转基因农作物能不能吃”存有疑问,完全可以理解,国家也很慎重。单从过去的实验来看,是没有问题的。我愿意为科学献身,吃吃那个转基因大米,证明没有问题。我也号召年轻人试吃,证明对下一代也没有影响。
但是,转基因也不能一概而论,不全是抗病虫害的。有的转基因只是为提高产量的。比如我们正在研究的、把玉米这种高光效植物的碳4基因,转到属于碳3植物的水稻上来,提高光和作用效率。按光合作用进行途径的不同,碳4比碳3光合效率高30%—35%。玉米本来可以吃,这种转基因就不会存在什么问题。
南方日报:此前您介绍,超级稻亩产超900公斤,专用肥功不可没,超级稻专用肥和平常的肥料有何区别?
袁隆平:超级肥有纳米技术在里面,肥料的利用率高一些,被植物吸收的多一些。一般的肥料,如氮肥,利用率只有30%。超级肥可以达到50%左右,关键是在这里。
南方日报:目前,现代农业推广大面积使用农药受到质疑,怎么看这种现象?
袁隆平:一般来说,水稻是病虫最多的一种植物,病虫多了就只有打药,目前还没有别的办法。现在尽量在研发一些抗虫的品种,这可能是最好的办法。但有时虫灾是很厉害的,也还没有抗这类虫灾的品种,不打药,水稻就没法生存了,怎么办?只说能尽量少打药,打低浓度的农药。
南方日报:施用农药、农肥与发展绿色食品怎么权衡?
袁隆平:这种说法是很片面的。有的人说有机食品不施化肥,不施化肥产量是上不去的。应该是有机跟化肥结合起来,化肥是19世纪一大突破,光靠农家肥产量是上不去的,真正的有机产品产量都上不去。
化肥并不污染环境,并不有害健康。它只有营养氮、磷、钾,跟人需要的淀粉、脂肪、蛋白质这三要素是吻合的。
政府高价收粮食提高农民积极性
南方日报:“Y两优2号”亩产超900公斤,是什么原因?其他杂交水稻品种是否也有可能达到亩产900公斤?
袁隆平:超级稻高产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——良种、良法和良田,必须配套。良法是手段,良田是基础,品种是核心。此次亩产突破900公斤,农业部承认良种是最重要的,第三期攻关是以种为先,但其他品种也有可能达到900公斤。
目前,“Y两优2号”贵州有地方达到970公斤,云南条件得天独厚,“Y两优2号”在那边产量达到1215公斤。贵州、云南条件特殊:低纬度、高海拔,昼夜温差大,容易灌浆;再有生长期特别长,在湖南一百三四十天,在那里生产期是一百六七十天。生长期长的话,积累的干物质就多。此外,病虫灾害也较少。
南方日报:那国家为什么不在云贵组织验收呢?
袁隆平:那是特殊情况和特殊条件,只能在那边才能达到,就那么一点地方,像云南只有金沙水那300多亩田有条件达到。
南方日报:“Y两优2号”从实验推广到全国还需要多久?
袁隆平:新品种的推广,首先要通过省里品种联会审定才可以推广,“Y两优2号”现在已经通过湖南省级的审定,下一步是通过国家的审定,之后就可以向全国推广。我估计,今年生产种子,明年种植面积可以达到50万亩。
南方日报:中国杂交水稻在世界推广情况如何?
袁隆平:去年我们杂交水稻在全世界的耕种数已经有5000多万亩了,今年大概可以到6000多万亩。耕种地区主要是在印度、越南、菲律宾、孟加拉还有美国。
美国现在已经有600万亩杂交水稻田,占了1800万亩耕地的1/3。去年美国给了我们350万美元的分成费,今年大约有400万美元。
南方日报:现在政府积极鼓励种植双季稻,但农户对双季稻种植的积极性并不高,问题的症结在哪里?
袁隆平:政府建议种植双季稻,但农民不太愿意。双季稻效益不高,劳动强度大。目前早稻亩产不到400公斤,晚稻亩产大约是450公斤。两季加起来大概是七八百公斤,现在高产品种的单季稻亩产也差不多可以达到800公斤,农户还是愿意种一季稻,简单一点。
有两个解决办法,我们现在搞超级早稻、超级晚稻,把产量进一步提高。早稻争取在500公斤以上,晚稻大米搞到600公斤以上。我们现在的超级稻主要是一季度的超级稻,早晚稻的比较少。另一个办法就是我早先提到的,政府高价收购粮食,提高农民积极性。
18亿亩耕地红线必须坚守
南方日报:现在水稻亩产已经突破900公斤,是不是意味着我国18亿亩耕地红线政策可以适度放宽?
袁隆平:18亿亩耕地红线必须坚守,不能放松。因为人口在增长,耕地不会增长,只有通过提高单产来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。虽然现在产量提高了,但人口也在增加,如果18亿亩耕地红线突破了,那就麻烦了,粮食供应跟不上去。所以不能说单产提高了,18亿亩耕地红线就可以突破,这是错误的想法。作为世界人口大国,中国的粮食储备最少要能维持100天,最好能够维持半年。
南方日报:虽然农业科技在进步,但农民收入却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提高,农产品价格也成为推动CPI高涨的原因,怎么看待这两者之间的矛盾?
袁隆平:中国的农民,特别是种粮的农民收益很低,积极性也不算太高,国家多次出台惠农、强农政策,但力度还是不够。这是什么道理呢?因为粮食不能够随便涨价。粮食是国家之基,它一涨,其他东西都要跟着涨。
但是,粮食不涨价,农民就没有种粮的积极性。我经常提一个建议:我们现在的惠农补贴是以田亩为单位来补,不管种的产量高低,就算不种田也一样补,这样就无法很好地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。所以我建议,惠农补贴不要以田亩为单位,而要以产量为单位,政府以高价收购农民土地,然后再以平价卖给市场。这样既能控制粮价不涨,又能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,是最好的办法,我希望媒体多呼吁。
南方日报:还有其他的途径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吗?
袁隆平:湖南水稻产面积一直稳居全国第一,但是稻谷多了反而不值钱了。我昨天还跟别人提到,稻谷的副产品加工可以升值。把碎米糠加工成麦芽糖、葡萄糖,一下升值四五倍。还有用稻谷发电,两斤半稻谷可以发一度电,算起来可以替代多少万吨煤了。其实有很大的潜力可挖,通过稻谷的深加工,把产值提高。
●南方日报记者杨大正
实习生许芷君
- 上一篇:第6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方向
- 下一篇:基于危险工艺装置设置安全联锁系统的研究